立冬,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九個節氣,也是冬季的起始。立冬,意味着生氣開始閉蓄,萬物進入休養、收藏狀态。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幹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。
節氣簡介
立冬,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九個節氣,也是冬季的起始。鬥柄指向西北,太陽黃經達225°,于每年公曆11月7-8日之間交節。立,建始也;冬,終也,萬物收藏也。立冬,意味着生氣開始閉蓄,萬物進入休養、收藏狀态。

立冬代表着冬季的開始,它是中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,春耕夏耘、秋收冬藏,冬季是享受豐收、休養生息的季節。立冬在古代社會也是“四時八節”之一,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,在中國部分地區有祭祖、飲宴等習俗。
節氣三候
立冬,意味着萬物開始進入休養、收藏的狀态。元代文人吳澄編著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,他将一年二十四節氣分成“七十二候”,每個節氣分成三候。
一候水始冰
立冬後,天氣寒冷,水面開始逐漸凝結成冰。不過這個時候冰還比較薄。
二候地始凍
随着氣溫的進一步下降,土地也開始凍結,這時候土壤中的水分也會因為低溫而結冰。
三候雉入大水為蜃
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,蜃為大蛤。立冬後,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,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顔色相似的大蛤。所以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
節氣習俗
自古以來,立冬節氣就被人們高度重視,各地慶祝活動也非常豐富。立冬與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稱四立,在中國老百姓心中是非常重要的節日。春耕夏耘,秋收冬藏,冬季也是享受豐收的季節。
祭祀
立冬在古代社會是“四時八節”之一,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,在中國部分地區有祭祖、飲宴、蔔歲等習俗,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,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,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。
補冬
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。諺語“立冬補冬,補嘴空”,古時農民勞動了一年,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,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。便在立冬這天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。
吃餃子
在北方,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,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,人們認為吃了它,冬天耳朵就不受凍。此外,餃子諧音“交子”,意指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。
釀黃酒
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,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。冬季水體清冽、氣溫低,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,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,是釀酒發酵最适合的季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