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,弘揚紅色精神,傳承紅色文化,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、長才幹、做貢獻,努力成為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。我院積極開展“我為家鄉代言之史論結合”暑期社會實踐活動。下面是2022級工商管理類一班牛培楊的實踐感悟,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。
我的家鄉在河北省定州市,别名中山府,同時也是被譽為“人民藝術家”“音樂家”——張寒晖的故鄉,其代表作品有《松花江上》《軍民大生産》等,并于1934年組織抗日救國會,偉人的精神風範如日月經天、江河行地,在這裡弘揚傳續。此次社會實踐,我來到張寒晖文化廣場進行參觀,學習紅色文化,傳承紅色基因。
張寒晖文化廣場位于中山路與清風街交口,市政府東側,原址為張寒晖紀念館,廣場占地總面積約為6500平方米,2002年建成并投放使用,廣場内設休息廊和組合小品,以跳動的曲線和豎向的石材框架構成,體現完美的音樂旋律,是集紀念、愛國主義教育、休閑為一體的開放場所。漫步在廣場上,兩米高的張寒晖雕塑像風度依然、目光如炬,雕塑底座的“人民音樂家”燙金大字閃閃發光,廣場旁側花木掩映,綠草茵茵。
“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,那裡有森林煤礦,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。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,那裡有我的同胞,還有那衰老的爹娘……”當我們唱起這首《松花江上》時,仍能感受到大好河山被侵略、家毀人亡慘景時的悲恸。一曲《松花江上》,唱遍長城内外,響徹大江南北,慷慨激昂的樂曲,悲憤無比的歌詞,喚起了中華民族的靈魂,激發了中華民族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暴行的仇恨,鼓舞了億萬中華兒女抗戰熱情,堅定了全中國人民抗擊日寇收複國土的決心和信心。這支歌,伴随了整個八年抗日戰争,至今還在中華大地上傳唱。它是一首愛國主義的歌曲,也是一部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材。
張寒晖先生是偉大而又傑出的作曲家,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奉獻了終生,為後人留下難忘的懷念之情。張寒晖先生是抗戰的先鋒,是投身捍衛祖國的愛國志士,也是我們定州人民的驕傲,作為其後代的我們更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驅的優良傳統,秉承前輩的遺志,沿着黨指引的路,再鑄輝煌。
此次社會實踐,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輩吃苦耐勞、為共産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精神。社會主義江山來之不易,靠的是無數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犧牲,敢于奪取勝利。我們要像革命先輩那樣,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,在實踐中把這堅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實到我們的行動中,落實到我們的崗位上。
文化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的靈魂,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的精神财富,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基和底色,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立國之本。紅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。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,我們要繼承和弘揚紅色文化,切實增強紅色文化自信與認同,讓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得到有效實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