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橋雜技是河北省的傳統民俗雜技藝術,吳橋縣被稱作“天下雜技第一鄉”。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,2006年5月20日,吳橋雜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。2007年6月5日,經國家文化部确定,河北省吳橋縣的王保合為該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,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。
在吳橋,雜技藝術俗稱“耍玩藝兒”。民謠說:“上至九十九,下至才會走,吳橋刷玩藝兒,人人有一手”。吳橋人對雜技有着特殊的愛好,無論在街頭巷尾,還是田間麥場,甚至在飯桌前和土炕上,他們随時都會翻一串跟鬥,疊幾組羅漢,打幾趟拳跤,變幾套戲法魔術。下雨天一群群小學生将雨傘頂在鼻子尖上冒雨行走。洞房花燭夜更是妙趣橫生,新娘子空手一伸顆顆喜糖滿屋飛,新郎官空中擊掌支支香煙飛進手。
吳橋人喜愛雜技與他們過去的生活環境相關,吳橋縣位于古黃河下遊,水災頻繁,人民生活苦不堪言,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,隻好打個跟頭、變套戲法等浪迹江湖,賣藝糊口。吳橋人會雜技的多,據說範屯村僅有三百多戶人家,竟有二十多人在異國他鄉耍雜技,五十多人在國内省市級雜技團裡擔任主演和教師。村裡還有雜技藝人和會雜技的農民、學生四百多人,像這樣的村在吳橋不下五十個。
吳橋是廟會聖地,過去吳橋境内廟宇林立,庵寺錯落,廟會繁多。廟會為雜技提供表演的場所,雜技為廟會招徕香客,兩者相輔相成,久而久之就成了吳橋傳統風格。據《吳橋縣志》載,吳橋還有逢年過節“掌燈三日,放煙火,演雜技,士女喧阗,官不禁夜”的傳統風俗和冬春兩間、紅白喜事、喜慶豐收時,百姓們湧上街頭,或頭戴猛獸面具,或身着七色彩衣,競技獻藝,通宵達旦的習俗。